你的浏览器已禁用javascript,请启用javascript,否则网页将非正常运行!
高三全日制招生
新闻资讯
小学学历,成诺贝尔奖候选人,残雪虽败犹荣:家庭是我的一切
2019-10-13    |   文章来源:网络    |  分享到:
0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上7点,瑞典诺贝尔文学院授予波兰小说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nuo分别获得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此前博彩工作推测的大热人选,力压余华、村上春树的中国女作家残雪遗憾与之失之交臂。
很多网友在得知消息后纷纷发问:残雪是谁?这么高成就的作家为什么我不知道?
残雪,原名邓小华,1953 年生于湖南长沙,残雪是其笔名。
她给自己取名残雪是因为这个意象拥有冷峻之美,希望自己拥有坚持独立、拒绝融化的姿态。
1966年,刚刚上完小学的残雪因为遇到“文化大革命”,不得不辍学在家,自学文学。
1983 年残雪开始创作《黄泥街》。1985 年,她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污水上的肥皂泡》。
残雪的作品以怪诞、荒谬、晦涩难懂著称,一出世就受到了诸多批评,但却引发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和很高的评价,最终被学术界慢慢地肯定和认可。
残雪的作品被广泛翻译到国外,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在国外出版,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越南语等多国文字。
残雪作品《新世纪爱情故事》英文版
2015年5月27日,残雪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残雪是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作家,并且同时入围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
在此之前,残雪还获得了英国独立外国小说奖的提名。
历来都没有哪位作家在同一年度同时获得这两个文学大奖的终审提名,残雪是唯一同时得到这两个奖入围提名的作家。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残雪的原生家庭,去探究她那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以及她那特立独行的写作灵魂。
神秘而带有幽默感的写作气质
第一位对残雪写作生命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人就是外婆。
外婆早年生活在永州,后来搬到长沙,她像当时的许多老人一样,笃信民间神秘文化。
从小跟着外婆一起生活,残雪特别爱听外婆讲关于故乡的民间鬼故事。
“我的外婆是一个活在自己的内部时间里的老人。她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但只要一坐下来搓麻线或打鞋底,她的故事就出来了。”残雪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的外婆。
童年里听过的神秘故事一直追随着残雪,成了她长大后无法抹去的幼年记忆,她说:"几次跟随外婆在天井里赶鬼的经验烙在了她的'灵魂'上。"
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残雪的文字也带上了神秘因素,如《黄泥街》中所写的“那城边上有一条黄泥街,我记得非常真切。但是他们都说没有这么一条街”。
介绍残雪的国外网站
此外,外婆还是一个幽默的人。
而这种幽默在人世浮沉中酝酿、发酵,变成了黑色幽默、变成对自我的戏谑。
外婆早年诉说的故事里,总是用好笑的、几分自嘲的口气说那些令人绝望的故事。
虽然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是,外婆的语气和讲故事所营造的氛围,全然描绘了一个在生活重压下苦苦挣扎的自己。
这种略带黑色幽默的嘲讽,经过西方文学的打磨,变成了残雪写作中非常强烈自我观照的一种方式。
当然,外婆品性中永不言败的优点也深深影响着残雪。她至今保留非常规律而良好的生活习惯。
她将一天划分成一个个时间段。六点多起床,绕着小区外慢跑,一边跑一边胡思乱想。
吃过早饭,清理房间,九点钟开始工作,她会学习两三个小时英语,有时翻着厚字典阅读哲学或文学原著。下午四点,是她和丈夫的散步时间。
到了晚上,她就开始写作,她会在一张纸的第一行中间写下标题,一段一段往下写,很少有涂改,就是这样每日坚持写作50分钟,写800到1000字。
如火如荼的家庭读书氛围
另外一位对残雪写作生命影响较大的人物,是残雪的父亲——邓钧洪。
邓钧洪生于湖南,父亲是私塾先生,邓钧洪从小跟四书五经打起了交道。193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他在《新湖南报》(现为《湖南日报》)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秘书长,社长。
后来,在那个动荡的十年里,邓钧洪被划为了“右派”,之后被贬为一般职工,当时残雪的家庭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吃的,用的,烧的全没有。
然而面对父母双双被打成“右派”,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外婆肺水肿去世、弟妹肺结核、母亲肝炎和肾炎这样艰难的处境,残雪一家的读书风气从来没有断过。
残雪回忆道:
“父亲从图书馆、或者母亲从资料室下班回来,带回几本书,要么就是中外经典小说,要么是《鲁迅全集》的某一册,我们兄弟姐妹立刻每人抢一本,有的围在炉边,有的倒在床上,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外人有时候很奇怪,知道我们家兄弟姐妹多,但是整天听不到一点儿人的声音,直到把门推开一看,才发现原来满满一屋子人,人手一本在看(当时我们家大小八口挤住在共 20 多平方米的两间房子里)。”
在父亲所营造的那种浓厚读书氛围中,残雪开始大量接触到中西方的文学名著,如俄罗斯文学、狄更斯等。
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她能够游刃有余地选择自己的精神养分。
父亲晚年病重时知道残雪在创作小说,就让残雪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他来研究研究,好帮助他去向别人介绍残雪。
他仔细阅读了残雪首部作品《黄泥街》,在上面划了很多记号,还在纸上写了详细的评语,虽然字迹已经不如往昔那般潇洒飘逸,但这其中包含着深深的父爱。
用残雪自己的话来说:
“我的父亲一直保护我的追求欲望,他总是鼓励我多读那些有益的书。他的榜样总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将他传给我的内在气质转化成了搞文学的天赋。我通过文学创作的演习,一次次重现了父辈追求过的永恒之光”。
哲学味与人情味并存的写作风格
残雪的兄弟姐妹有八人,童年时期,残雪常与兄弟爬山看鹰、养蚕、看电影、挖野菜,与姐姐玩沙袋游戏等,一家人尽管一直在忙,但是很快乐。
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是残雪的大哥,也是兄妹中对残雪写作影响最大的一位 。
早在邓晓芒下乡时候,他们就时常通信讨论读书心得和哲学问题,有时候一封信能写上十几页。
后来残雪主动中止了这种讨论,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了文学方面。
如今残雪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英、法、德、日、意、瑞典等好几种外文。但那段哲学训练对她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导致了她小说里的哲学味道很浓。
残雪的二哥是唐复华, 他一直很鼓励残雪在文学上的发展,还以“唐俟”为笔名撰写了多篇评论残雪的文章,如《残雪评传》《食客来到我们中间——读残雪〈思想汇报〉》。
而弟弟的腰椎病发作,最终不得不退学,也让残雪一度生活在煎熬之中,那个时候,不论白天夜里,弟弟只要弓着身子伏在床上,残雪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她不停地找医生给他做按摩……这份工作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是残雪生活的中心,由此她慢慢开始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具有人情味和同理之心,能够切身去扮演他人的角色、感受他人的处境。
因此,残雪认为“我认为我的作品,就是写给那些有人情味、同情心的人看的。”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之前,英国NicerOdds博彩公司开出了一张赔率表,中国女作家残雪排名靠前,引起广泛关注。


残雪赔率1:15,低于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
在这个排行榜上,国内读者名不见经传的残雪的排名甚至超过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和我国著名作家余华。
但是残雪本人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却显得相当淡定:
“只是进入赔率榜,还没有得奖。”
“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又还没有得,不必都来找我。”
但是,通过对残雪原生家庭的分析不难看出,残雪之所以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她从小所获得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
因为外婆对于生活的独到解读和从那种黑色幽默的自嘲,造就了残雪写作风格带着卡夫卡式的荒诞和自我关照;
因为父亲言传身教式的阅读影响,鼓励残雪保持着终身阅读学习的良好习惯,借助不断的大量的阅读西方文学,使得残雪的内心更加的充实和自信;
而几位兄长的哲学探讨和不断鼓励,又扩充了残雪写作的思辨性、逻辑性和丰富性,从根本上激发了残雪源源不断写作的天赋和潜力,甚至连弟弟的悲惨经历,都给予她作品丰富的人文关怀。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好的家庭教育需要来自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姐妹全方位的支持和参与,缺一不可。
假若培养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有捷径的话,那就是给予孩子们最棒的家庭教育!
注川越微信公众号

【关注川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