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已禁用javascript,请启用javascript,否则网页将非正常运行!
高三全日制招生
新闻资讯
高考前三天,家长应该怎么做?心理专家送你5个“锦囊”
2020-07-04    |   文章来源:    |  分享到:
0


距离高考不到三天时间,家长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上“战场”呢?成都培训学来帮您73日上午,四川省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邀请西南咨询师培训中心副教授刘书君,针对中考、高考期间,家长如何心理调适、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适进行了一次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讲座。

 

研究表明:适当的压力水平能够激发人的潜力,取得更好的成绩。TAS量表(考试焦虑量表)能够大致反映出孩子应对考试所感受到的压力水平。测试结果12分以下的考生,考试焦虑属较低水平;12~20分,属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是最适宜学习的状态;而20分以上就属较高水平的焦虑,应该自己进行调整或者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

 

以下是刘书君提到的部分应对策略。


 

 

01

营造“内控归因感”的家庭氛围

 

把考试分数的高低,总结为自身知识水平程度的反映,这是考试的内控归因。外控归因则是强调试题难度、考试环境、运气等外在的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习惯于内控归因的孩子往往有着对自身更强的掌控力,而对自身充足的掌控感是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基础,在面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时,感受到的压力更小;而习惯于外控归因的孩子,面对考试无异于在玩概率游戏,很容易出现“发挥失常”的情况。

 

高考前夕,无论孩子之前是习惯于内控归因还是外控归因,家长都应该营造一个拥有“内控归因感”的家庭氛围,即尽可能地解除某些属于外控归因的“应急状态”,如:夸张地“改善伙食”、停止一切家务劳动、无条件满足一切要求、烧香拜佛等等。这样的家庭氛围会影响孩子的归因倾向,去在意那些外在的、自身不可控的影响因素,不利于孩子以一种稳定的、自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考试。

 

 

 

 

 

02

做一些有“控制感”的事情

 

习惯于外控归因的孩子如果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焦虑,在高考前这三天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培养“控制感”的事情。对于这类孩子,如果他们愿意,可以让他们一直复习直到考前的最后一天;如果孩子已无法正常复习,那么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寻找他过往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帮助他重建成就感,提升信心,让他感觉“我能掌控这场考试”。

 

 


 

 

03

认清并认同自己 走出完美主义

 

有些家长对孩子、或者孩子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长期处于高要求之下的孩子比较容易自卑,不信任自己,甚至出现焦虑的情绪。高考之前三天的复习,对知识水平的提升作用并不大,属于这类情况的家长和孩子不妨对自己进行一次再认识,接受自己,从容、淡定地上考场,发挥正常水平。

 

刘书君建议各位考生不妨做一个成绩散点图,找到自己的成绩均线,认同它,告诉自己:“我只要考到这个分数,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了。”家长对孩子也要有一个合适的定位,过高的期望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安。高考超常发挥虽然是可能的,但是对奇迹的过分期待不利于考生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

 

 

 

 

 

04

恰当转移注意 释放焦虑情绪

 

一些家长把高考视为人生的“分水岭”,受这样的思维影响,孩子会特别害怕高考失利,老是去想高考时、高考后的各种可能性,出现焦虑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刘书君给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把三天的复习任务排满。让孩子去解决各种具体的学习问题,让他暂时忘记高考之于整个人生的意义,不去患得患失。

 

二是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如打游戏、听歌、逛街、吃美食,总之就是让他开心,以减缓高考带来的沉重感。

 

三是做呼吸练习或者运动,将紧张感宣泄出来,达到一个更加平和的身心状态。

 

 


 

 

05

照相机式的考前复习

 

考虑到人认知有着后摄抑制的特点,刘书君建议有复习意愿的考生在高考前这三天做两轮不分轻重的基础知识复习:前两天进行第一遍,后两天进行第二遍,不要去关注知识点是否是重点,就像照相机一样把每一个点都认真过一遍。如果考生一门心思去关注重点,那么必然会再去考虑是否有另外的“重点”被遗漏,是不利于保持平稳的心态的。

 

 

总之,高考前这三天,家长首先要能够觉察到孩子的压力状况,才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行动。高考固然重要,但也并非“一试定终身”,家长自己有一个平稳的情绪状态,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空间,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

每位家长,

气定神闲!

每位考生,

马到成功!

川越培训学校是双流区成立最早、发展历史最久的中小学教育品牌,通过科学教学模式,保障学员的学习效果,助孩子进入名校。找成都培训学校,成都补习班,辅导班选择成都川越培训学校。

 

注川越微信公众号

【关注川越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

扫描关注公众号